近日,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现场会在晋宁区召开,来自昆明市级及各县(市)区,滇中新区、各开发(度假)区、自贸试验(经济合作)区党群工作部、民族宗教工作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实地考察了晋宁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果。
近年来,晋宁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古滇花开 和美晋宁”主题,因地制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促进了各族群众在经济、文化和心理上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出一条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之路。
促进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共富路”越筑越宽
12月6日,参加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云南分会场活动暨第二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的各国媒体代表走进晋宁区上蒜镇小渔村,开展专题参观和采访调研。
当天临近傍晚,随着音乐响起,彝家儿女在村中大草坪上为媒体代表团带去了精彩的“挝乐”表演。中外来宾纷纷加入“挝乐”队伍,充分体验晋宁彝乡的活力与激情。
“小渔村是晋宁区美丽乡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每月平均有2.3万人到这里旅游,60余名各族群众回村就地创业就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2万元。这里的繁荣发展也是晋宁区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晋宁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的愿望,晋宁区依托民族文化、古滇文化,推进民族团结+文旅融合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融合,打造小渔村、大河尾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形成“七彩云南古滇名城—沙堤村—福安村—小渔村”环滇池沿岸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旅游线路,2022年共接待游客781.7万人次,沿线经济发展明显提速,有效提高了当地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
夯实思想基础
民族团结“同心圆”越画越大
12月7日,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新山村小夕阳村民小组的彝族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悠然而坐拉家常。说起这个小广场,还有一个小故事。
2021年9月,村里提出要建设一个小广场,需要占用周边的部分老房屋。听说要占用老房屋,涉及的几户人家就提出“为啥要占用(300平方米)那么多”的疑问。这时村干部罗顺良带头站了出来,说:“有项目落地在家乡不容易,作为党员,我愿意带头拆除。”在罗顺良的带领下,此次涉及拆除老屋的9户人家都积极配合项目推进,昔日拥挤的村中心被崭新宽敞的文化广场取代。
“彝族群众天生就爱唱爱跳,现在大家有地方唱歌跳舞了,我觉得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看着在新建的广场上载歌载舞的群众,罗顺良说。
党员干部带头,是晋宁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基础。为了构建“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共建”的大创建格局,晋宁区还培训党员干部2.4万余人次,印发《晋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学习教育口袋书》1万余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宣传手册2万余册,发放倡议书5万余份;开发“我为创民送朵花”线上小程序,访问浏览量超8万人次,收到花语祝福4000余条;录制“晋宁区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故事”11期,访问浏览量超13万人次,创作歌曲《团结花开》在晋宁各族群众中广泛传唱。晋宁区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厚植文化底蕴
民族团结“连心桥”越建越多
在今年举行的昆明市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晋宁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秧佬鼓舞斩获开幕式驻停展演及技巧类比赛一等奖。这得益于晋宁区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秧佬鼓舞是晋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晋宁区政府的扶持下,当地的秧佬鼓舞队发展到如今已有200余支,队员3000余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每逢郑和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秧佬鼓舞都是热场节目,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成为晋宁区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一张名片。
“扶持发展民族艺术活动,是晋宁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晋宁区民族宗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晋宁区通过推进民族文化“双百”工程,传承秧佬鼓舞、“颠乐抓(挝乐)”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公布非遗保护名录75项,以各类实践活动促进民族融合发展。
如今的晋宁,民族团结“连心桥”越建越多,各族群众越走越近、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像阳光、空气般融进各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里。(来源:晋宁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