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古镇是全国特色旅游景观示范名镇、誉满滇中的千年古渡,景区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年游客量900余万人次,客流量位居省、市前列,201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近年来,官渡古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全面推进“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依托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汇聚的禀赋和优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链条聚焦主线
重塑千年古渡旅游新内涵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创建“进景区”。主线思维贯穿景区从业者教育培训和解说体系,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全方位、深度融入讲解全过程,2020年以来累计举办相关培训20余场次,承接各类接待600余场次,累计覆盖3万余人。贯穿景区氛围营造,依托景区现有展陈布局,灵活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更新制作相关标语、海报70余张,建成民族团结进步长廊、中华文化微走廊、“三交”主题牌坊,发放宣传折页及相关资料等16000余份。贯穿精品线路建设,结合“科普研学”“文化体验”等游览线路,开发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2条,推动各族游客在“游思践学悟”中增进交流、深化认同。贯穿景区社会责任履行,广泛发动景区商家和职工参与爱心义卖、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搬迁区村民劳动就业转移帮扶等公益主题活动50余场次,带动民族地区居民和少数民族就业700余人次,持续助力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共赴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业态布局产业
形感效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以“文旅产业+”为突破口,汇聚文化产业,建设文化集群。调整景区产业结构,制定项目扶持政策10余项,充分挖掘观赏性强、参与度高、彰显民族文化、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引进相关产业和项目60余项,占经营户总量的30%。建设“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示范街区”,汇集民间手工艺品、民族乐器、民族服饰、民宿客栈、特色旅游商品等各类商业元素,扩展文化旅游产品供应链条。依托官渡区非遗传承基地优势,扶持乌铜走银、云子等健康发展,面塑、内画等技艺与云南资源优势、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实现本土化、在地化,创新发展为“滇派艺术”,各族群众在旅游体验中得以持续感悟中华文化,增进中华文化自信和认同。
全领域搭建平台
常态化推进各民族“三交”
深入开展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民族歌舞、传统节目、非遗传承项目展示等主题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活动场景,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载体。组织“非遗研学”“夏令营”活动60余场,推动各族青少年在研学中加深交流、厚植感情。组织“文化+非遗+民族团结”进社区活动80余场,累计覆盖4000余人次,推动中华文化惠民、乐民。举办相声、脱口秀、评书、滇剧、花灯、流行歌手驻唱、街头艺术等群众文化活动,全国非遗联展、“云子”围棋比赛形成规模和品牌,各族群众在共娱共乐中持续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来源:官渡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