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磨整 国门安宁——安宁市帮带共建磨整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典型案例

2023-11-08 09:39 来源:安宁市委统战部

磨整村小组地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磨憨村委会南部,距离磨憨镇政府驻地11公里,距离磨憨村委会6公里,属于半山区村,现有常住人口41户、193人,园地671亩,耕地742亩,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水稻、茶叶、冬季作物)、养殖业、餐饮服务业以及务工收入为主,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全村人口全部脱贫。

安宁市自开展帮带共建磨整村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工作以来,共实施6大项36小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000万元,为磨整村重新铺设给排水及雨污分流系统、翻新提升广场及道路质量形象,改善公房及民居建筑风貌、强弱电入地、修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带动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绿化景观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容村貌持续美化。通过凝聚安宁市各方力量帮带共建,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升级版打造、乡村振兴、平安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相融合,明确发展适宜的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不断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幸福磨整 国门安宁”。

1

让群众也喝上一口干净安全的水

磨整村的原水源点受雨季影响,经常出现水体浑浊情况,村民们只能买水喝,增加了生活成本。在明确帮带任务后,饮水问题被首先摆在了面前,寻找水源成为关键。为了寻找新水源,施工队和村民民兵的脚步踏遍了磨整村周边可能的地点。安交投施工队员林超回忆“上山后便没有信号,队员们需要在40度的高温下攀爬前行,还会遇到蚊虫蛇蚁等野生动物干扰,最后在瀑布上游寻得一处理想水源点”。

新水源找到了,但沿线都是原始森林地貌,地势高差大且没有道路,无法使用机械运输管材,施工队决定采取人工配合的方式将500多根管材循环往复从瀑布脚下一直搬运至水源点,每根管材长10米重20公斤,还有发电机、热熔机等设备,8名工人分为2人一组行动,为节省施工时间,肚子饿了便找块平地拿出随身携带的食物匆匆吃完继续开工,不时相互检查清除附在身上吸血的蚂蝗,用时20余天才将水管及设备运达。经过4个月的艰苦施工,全长7.8千米的供水管道终于架设完成,从此,汩汩清泉水,通过这条“生命线”源源不断地流入磨整村民家中,实现“居卧榻可饮山泉”。

2

我们的村寨越来越美

“在安宁市帮带磨整村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村子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天上的电线都没了、到处是花草绿化、新修的路上很干净,我们寨子越来越漂亮了,我还参加了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把自家的户厕改造成了示范级户厕,供村民参考改造自家户厕”,村民岩坎党提起村庄变化时满是笑意。

安宁市与磨整村干部群众深入沟通,在保留原有傣寨风貌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功能和整体面貌,带动村民自发改善人居环境,随着建设的推进,磨整村的优美特色环境和良好区位潜力也慢慢显露出来,下半年先后有多批旅游团体光顾磨整村,昆明定向越野联赛“战马”磨憨站赛事也在磨整村举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人文风情,体会傣乡魅力。

3

我们村寨也有自已的品牌

磨整村小组副组长岩约谈起自己对产业发展的感受,“以前我每天都是外出打零工和在家种豆子南瓜,每到开学就担心我小娃的学杂费、生活费,还有家庭的开支。自从安宁市帮带建好我们磨整村后,不光给寨子带来了远方的客人,也给我家带来了收入,比如说我们傣族传统技艺傣陶,之前都是自己摸索,也没有往这方面发展的想法,现在随着游客来参观旅游,我采用傣陶技艺制作的灯罩、茶具、栩栩如生的野生动物让游客惊叹不已。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知道了如何规划个人发展,我们让游客体验制作傣陶,然后我们帮忙烧制,按地址发货,让游客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傣陶制品,单傣陶就为我家增加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我的信心更足了,接下来计划提升自己的茶室,把好的茶叶提供给游客,让自己的好茶也为更多人所知。作为磨整村干部,也希望为村子献一份力,让全国各族人民都能走进磨憨,走进磨整,让更多人欣赏到别具特色的傣陶,傣舞,傣锦,傣刀,争取带动幸福磨整进一步发展,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岩约的故事不是个例,看着磨整村旅客流量不断增加,村民们纷纷有了自己的打算,趁着这股“东风”开始发展餐饮服务、民宿、茶叶、特色民族文化体验等产业。安宁市也大力支持磨憨村探索产业发展路径,鼓励市域企业积极为磨憨村捐赠发展资金,加强合作交流,组织石庄村等品牌产业发展优秀村庄与磨憨村搭建合作平台,指导协助村集体立足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养电商人才,推动村庄发展、产业增收、村民致富。

“载得梧桐树,自引凤凰来”,磨整村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村民日子越过越幸福。(来源:安宁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