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把城市打造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载体为目标,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社会条件,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坚持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 把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实,强化各级党委政府民族工作的主体责任,健全“协同联动、监督检查、考核评估、责任分担”的城市民族工作机制,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城市民族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构建以党建引领,社区党委+居民小区党支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小区自管小组+社会工作联盟单位“六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机制,汇聚各方社会力量,打造多元主体、多元协商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坚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立足安宁市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定位,充分利用市域内大型国有企业、大型商超、职业院校等资源,着力抓住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探索“企业+社区”“商超+社区”“产业+人才”“学校+社区”的模式,让城市真正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我们的节日、民族节庆等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各民族同声歌唱、同台娱乐,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坚持营造“宜居型”社区环境 整合各方资源,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社会条件,聚焦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引导,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文有善育、体有品健”的品质目标,构建互相嵌入式的从业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社区环境,合理划定15分钟生活圈,以生活圈为单位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38个,覆盖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乡愁书院”街道全覆盖、文化室村(社区)全覆盖,7个社区获得四星级和谐示范社区荣誉称号,32个社区获得三星级和谐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坚持开展“模范榜”示范引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示范户”与“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一并组织评选,挖掘、培养、宣传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进典型,开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等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各族群众,营造学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评选表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楼栋、示范商户、示范家庭400余个,形成了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的良好氛围。(来源:安宁市委统战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