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县小街镇:打破堡垒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美丽画卷

2022-10-21 17:52 来源:嵩明县委统战部

10月1日一大清早,家住在嵩明县小街镇牛足村的张艳穿上精心准备的苗族服饰,精神饱满地来到小街镇政府小广场上,与其他几位少数民族同胞们一起参加升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

看着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她想起了今年年初在牛足村的一场会议,会议上,来自不同机关、村(社区)的党组织联合签订了一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公约》,将小街镇各族人民的手握在了一起。她说:“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我们是一家人。”

今年来,嵩明县小街镇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建引领+”工作模式,依托党建联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共赢”优势,探索“跨界联创,跨村联建”工作机制,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同心共绘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串珠结绳,同力协契谋发展

今年3月,嵩明县委组织部机关党支部、县委统战部党支部、县委宣传部机关党支部、小街镇党委、县财政局机关党支部、县农业农村局机关党支部、县民政局机关党支部、小街镇机关党支部、青年人才党支部、积德村党总支、哈前村党总支、匡郎村党总支、牛足村党总支联合组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签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公约》,通过红色力量将辖区各族人民群众力量串珠结绳,凝聚成一个同力协契的群体,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嵩明县小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葛峰介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成立后,按照“联盟统一协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单位各司其职”的原则,迅速建立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创建重大事项,采取会议集中研究、主动认领实施、定期沟通反馈的方式,引导联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如何让党建联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坚持‘一点一方案、一点一主体’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领导小组点、分管领导推、成员干部抓的负责制,配套完善督促检查、互帮互助、定期验收机制,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小街镇纪委书记蒋要先向前来调研学习的培训班学员分享着创建经验。

3月29日,党建联盟轮值部门小街镇党委牵头积德村党总支、牛足村党总支到牛足村委会麦地冲小组农家庭院,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结对互助暖人心、共话民族团结情”为主题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活动当天,积德村回族同胞代表、牛足村苗族同胞代表及镇村有关人员一起拉家常、谈思路、谋发展、话团结。说到麦地冲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硬化道路、改善环境、脱贫致富时,两族同胞笑得合不拢嘴。

目前,小街镇党建联盟定期开展镇、村、组三级党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区域党建联动、“助力少数民族聚集区域人居环境提升”主题党日、镇领导班子到挂钩村(社区)讲专题党课等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各族群众情感,有效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因地制宜,常开长盛石榴花

积德村是小街镇一个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民族村,辖6个回族小组,2个汉族小组。在平时的生活中,汉族村民和回族村民因为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差异,摩擦冲突时有发生,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由于不熟悉民族宗教政策,村社区干部在调解处理时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小街镇党委发挥党建联盟平台载体作用,联同嵩明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活动,将党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纳入宣讲内容,帮助村社干部提高熟悉和把握民族宗教工作中的方法措施,为做好当前民族宗教工作送上一颗“定心丸”。

7月21日,嵩明县举办“对标排头兵·勇做赶超者”大讨论第五期党建联盟促校地共建理论宣讲暨第二期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示范宣讲活动,邀请玉溪市通海县秀山街道大树社区党总支书记、省级“好支书”、全国劳动模范赵思旺,就大树社区如何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基层治理进行示范宣讲。

“感谢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老师的辛勤工作,更感谢赵思旺书记的讲授,今天的这堂课为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增加了底气。”积德村党总支书记马向阳在听完宣讲示范以后,高兴地跟工作人员说。

除了开展针对性培训外,小街镇党委加大少数民族党员的发展力度、加强少数民族村组干部的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同胞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三年来,小街镇发展少数民族党员10人,培养少数民族村组干部19人,少数民族同胞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由0.4%上升至1%,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合而为一,整合资源共繁荣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靠传统种养殖和刺绣为生,想学种植水果又没有技术,家庭收入除去日常开销基本没有结余。现在好咯,镇上帮我们联系了技术人员教我们种苹果和雪莲果,收入比以前传统种地高了很多,日子跟这果子一样甜。”牛足村苗族同胞张树全跟挂钩帮扶人员分享着他雪莲果丰收后的喜悦。

今年来,小街镇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民族团结助推群众增收”的发展思路,打破传统以行政区域为界的规划编制形式,充分整合各村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民族特色等优势,统筹开展党建联盟村(社区)的“多规合一”产业发展编制,进一步夯实小街镇乡产业振兴基础,拓宽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党建联盟成立之前,各村(社区)的‘多规合一’编制初现雏形,但村与村之间的联动还不够紧密。党建联盟成立以后,我们由党建联盟牵头,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邀请小街籍公职人员回到农村参与规划。新修订后的村(社区)的多规合一”编制将积德村、牛足村、匡郎村、哈前村的自然资源、经济产业、交通条件进一步整合,一张蓝图统揽联盟各村(社区)建设,有效避免了乡村建设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重复建设问题。”小街镇党委书记肖禹介绍。

牛足村的变化只是党建联盟帮助村民增收的一个缩影。党建联盟通过统筹成员部门资源及政策优势,积极协调项目资金保障少数民族聚集村产业发展,在抱团取暖的同时大力延伸产业链前后端,实现发展握指成拳、形成“链式”闭环。目前,匡郎农贸市场、牛足“县城异地商铺”项目、五条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等一批民族团结项目已经建成并实现收益。

多元参与,释放共治大能量

刚走进积德村,远远就能看见村民王亚桥家的墙面上画了一位手捧爱心的慈祥老爷爷,老爷爷的背后还有四个字:积德为善。这既是积德村名的由来,也是积德村和谐繁荣的秘诀。在积德村这个如今的“最美乡村”里,汉族与回族居民共同居住,早已亲如一家人。这样的村子,在小街镇还有很多,牛足村、匡郎村、哈前村……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要我们共参与,所以,我们要突出党建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各民族通过多元化参与的动力,从而释放出共管共治的强大能量。”肖禹表示,今年以来,联盟系统总结提炼各村(社区)主要做法和实践探索,将积德村《粒粒石榴籽 悠悠团结情》、牛足村《民族凝心展新颜团结花开别样红》、匡郎村《山旮旯里行进的红色列车》等15个典型案例编入《小街大事》,正面回答了如何把握好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工作“交融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发挥“协商在基层”制度助力民族团结等“实践之问”,以示范引领在全镇营造浓厚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氛围。

据悉,自联盟成立以来,小街镇共编撰民族团结花灯小戏4部;组建积德、牛足、匡郎少数民族舞龙队3支,绘制村内文化墙体8幅;依托“悦读小街”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建联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栏,推出主题微信6期,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民族政策、民族常识的知晓率,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创建合力。此外,联盟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将民族团结创建、人居环境提升整治、河湖长制等内容纳入“联盟公约”,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共管共治,截至目前,党建联盟已联合开展人居环境提升、结对互助、广场舞比赛等活动20余次,进一步优化了村民自治模式,促进了联盟区域性共商共治,基层治理日见成效。(来源:悦读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