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县苗族民间叙事长诗《红昭和饶觉席那》

2022-06-21 11:17 来源:富民县委统战部

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富民县苗族有100多年的定居历史。最早从贵州威宁一带迁徙到武定环州,之后逐步迁徙到两县相邻的村寨居住,从西至东,从北而南辗转迁徙,足迹遍及富民县的山山水水。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创造和继承了丰富的民族精神文化——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经过世代口口相传而成。早在20世纪20年代,经过民间歌手们收集保存,于30年代有了定本,不仅是研究苗族民间文学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也为后来文化人类学、苗族社会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

柿花箐村属富民县东村镇祖库村委会,是一个拥有400多人口的苗族自然村,地处富民、寻甸、禄劝三县交界,村民多为王姓,属苗族中的大花苗系。据王汉哲家谱记载:“曾祖父在打猎过程中发现了现居住地(柿花箐),于是便从马鹿塘迁到此居住,当时王在有仅8岁。”“祖父王在有(1863~1949年),1906年基督教传入柿花箐村任长老,他一生为人正直,生有四男一女,长子王中道(1895~1952年),次子王明道(1897~1968年),三子王有道(1899~1955年),四子王弘道(1916~1975年)。”

王弘道,字泽民,1926年入柿花箐私立学校求学,毕业后于1935年赴大水井任教,红军长征经过时,曾跟随至禄劝翠华、武定石腊它等地,后离队回家;1939年,被选送到中国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甲级干部训练班受训,毕业后拒任国民党丘北县党部书记职,后回乡教学;1942年,入“中华基督教会”任柿花箐堂会宣教师。柿花箐堂会下辖杨柳塘、十里坡、长岭岗、干坝、白勒等五个支会;1951年,经考试后荣任牧师职;1952年,调至寻甸县人民政府工作,任民族代表,并于1957年任云南省政协委员。

1

王弘道和家人合影、部分出版作品   

王氏家族一直在进行苗族民间古歌(叙事长诗)的收集、整理、传承,代代相续,没有间断。特别是到王弘道、王有道成年之后,他们在柿花箐教学之余收集了大量的苗族传统文献,如:苗族源流、古诗歌、文化习俗、芦笙词曲等,曾在解放前出版过《苗族古歌集》《苗族风俗志》等书,流传于滇中等地;20世纪50年代初,王弘道整理的《勒加》,在《边疆文艺·民族文学》(1956年第11期)上发表;1960年2月,中国作协昆明分会主编的《云南民族民间故事选》,选入他的《连扎和吾扬妮磅》,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又选编入大中专教材《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赏析》,由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红昭和饶觉席那》在《边疆文艺》(1956年第9期)上发表,这首叙事长诗的发表,在全国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彝族爱情叙事长诗《阿诗玛》同时齐名,是云南省在20世纪50、60年代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杰出代表。

苗族古歌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唱起,一直唱到远古的滔天洪水、民族迁徙,内容包括苗族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等。苗族古歌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神话类古歌;第二类是历史类古歌;第三类是诉讼类古歌;第四类是婚嫁类古歌。

演唱形式以盘歌形式,一般由四人分别组成两组对唱组,先甲方提问,乙方重复甲方问题后再回答;乙方回答完后,紧接着提出问题,甲方重复乙方问题再回答,如此往复进行,直至终场。

苗族古歌的传承,一般分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自己学习三种方式。

家族传承

在一些苗族聚居区,对唱古歌有严格的限制,没有大的聚会,不让演唱。要学习古歌,最好的办法是家中有老人会唱古歌,向家中老人学习。

因此,家族传承成了苗族古歌传承的重要方式。巫师和寨老,都有可能向后代传授苗族古歌。不过,家族传授古歌,一般传男不传女,传男也仅限于子孙范围,极少有人传给女婿、妹夫。

师徒传承

一个苗族青年,要真想学习古歌,家族中又无歌师,只好拜师学艺。作为歌师,特别是身为巫师的歌师,如果有人再三请求拜师学艺,经他考核同意后,可以举行隆重的收徒仪式,将其正式收为自己的徒弟,向其传授苗族古歌。

自己学习

苗族的节日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将各地苗族的节日加起来,多达五百个以上。每到节日,苗族群众必然聚会,聚会时,要唱古歌。频繁的古歌演唱活动,对人们自学古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一些聪慧的女子,常在这种场合偷学古歌。

自学古歌有了一定的成绩,就可以参加演唱。演唱效果好,自然受到听众追捧。一个自学古歌成才者,演唱古歌次数多了,演唱水平不断提高,就会得到更多听众的认可,就会有人请他演唱,渐渐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歌师。  

长期以来,由于苗寨信息闭塞,文化活动贫乏,农闲季节,人们会自发地聚集在巫师、寨老家中,听他们演唱古歌。所以,演唱苗族古歌,一方面是娱乐活动,另一方面也是追忆本民族发展和创业的历程,向大家传授生活生产知识。

演唱活动一旦开场,就难以收尾,经常要唱几天几夜。围观的听众,往往听得很入迷,听到高兴处,一个个兴高采烈,发出阵阵欢笑;听到悲伤处,难免潸然泪下,发出声声叹息。

《苗族古歌》在苗族社会历史中重要的地位,是苗族口传文学的典型代表,是苗族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除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价值外,还具有教育、审美和娱乐学杰出价值。

红昭和饶觉席那在表现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

一是语言简洁明快,通俗质朴。歌词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如《跋山涉水歌》中的“瀑布在月光下亮闪亮闪”、“蜂蜜算是最甜的食物了,他们的日子过得比蜂蜜还甜。山兰花算是最香的花了,他们的日子过得比山兰花还香。”等,带有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好学好记,歌词的这种形式美,往往给聆听者美的享受。

二是想象丰富,气势恢宏。苗族古歌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艺术体验。

在开篇中说天“天边连着地边,九州就在中间。”,说地“红昭走得忘记了多远,最后走到了多发拿山巅,多发拿山上没有人烟,山那边就是九州的边缘”,这种奇妙的想象,极具艺术魅力。

三是语言自然而充满生活气息。“饶恩那五岁就会放羊,他把羊群赶到一个山坡上;大羊坐着比他高,小羊躺着有他长。饶恩那九岁就会种庄稼,爹犁地他把种撒;一棒子苞谷打一盆,一颗荞子打三把,他种的庄稼长得密密麻麻”。

叙事长诗《红昭和饶觉席那》广泛流传于昆明、曲靖、昭通和楚雄等州市的地区。这部长诗讲述了一对苗族青年恋人红昭和饶觉席那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运用聪明智慧,战胜了以皇帝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获得了美满的爱情,世代都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红昭和饶觉席那》在众多的叙事长诗中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作品反映出深刻的苗族历史文化背景,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具特色的史诗性叙事、形象生动的民族语言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浓郁的地域性特点,以及部落社会的生活背景、苗族迁徙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极富感染力和欣赏性。

2017年6月9日,苗族叙事长诗《红昭和饶觉席那》被公布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富民县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