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在于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富民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县,有汉、回、苗、彝、藏、蒙古等28个民族,全县常住人口15.2万,少数民族2.3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全县干部群众力量,构建全县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高质量推进五华富民协同联动,建设“山水园林卫星城、休闲康养目的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1. 激发爱国热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当前我国改革步入“深水期”,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确立民族共识、巩固民族认同、铸牢整体意识,能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
2. 凝聚发展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我县28个民族都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平等一员,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增强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系和心灵共鸣。
3. 共守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于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世界。
4. 维护好社会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富民是多民族的集聚区,不同的民族其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不同,认识也不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交融互鉴,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 富民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管理教育方面问题
1. 思想多元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及就业形式多样化,决定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各阶层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中华大一统文化,并单一地推崇本阶层或本民族的个性文化,对真正的中华大一统文化理解不深,认识不到位。
2. 认识的片面化。由于多年形成的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不同,民族与民族之间,忽视承认与尊重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甚至忽视中华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封闭、僵化、狭隘、自私的文化思想。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中华民族一家,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中华民族大背景下生发出来的。
(二)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
1. 人员配备不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各级各单位落实专人,并长期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单位受编制的影响,人员配备不足,没有专门配置工作人员,一般由办公室人员来兼职负责。并且办公室人员变动频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不精准,对如何抓好工作,没有很好的思路办法,工作开展困难。
2. 经费保障不到位。近年来,在民宗、统战部门的安排和督促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各项工作,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县各级各单位见行见效。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个系统工作,涉及全县各单位、各阶层和各群体。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当前,各级在投入上不足,极大地制约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普及宣传和推广。
(三)发展相对不平衡
1. 精神文明落后。各民族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都在逐渐提高,但是部分民族地区文化人才匮乏,农村文化生活枯燥单一,缺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教育,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这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极大制约。
2. 物质生活存在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由于受教育程度、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给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带来外在的不利条件。
三、 富民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站位,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党组)必须提高认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党委(党组)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其他领导成员也要明确任务,负起责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带头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加强教育引导
1. 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用共同体意识教育干部和群众,通过宣传、宣讲,向全县各族群众讲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和实现条件,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来,把全县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来。
2. 重视历史教育。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开展民族政策理论学习培训,做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常态化、多样化、社会化,并作为党校、中小学校必修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3. 组织好大众宣讲。要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向各民族代表人士讲清楚中华文化,关键是讲清楚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民族人士向民族群众讲清,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每一个民族居住的区域都是祖国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倡导文明乡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充分激发各民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中华民族结合起来,把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思想深处形成和固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为引领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抓好文化发展
重视和发挥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着力构建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申报、评审和命名一批民族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人认定补助制度,资助其传业创业。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保护,文物古迹、口传文化、音乐舞蹈、体育、技艺、建筑、服饰、餐饮和医药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加强经济发展
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整村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重点建设一批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产业、信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实现所辖自然村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安全饮水目标,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2.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紧紧抓住云果产业园建设的契机,依托“富民水果”品牌优势,做大做强富民水果。在做好传统养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3. 统筹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落实好农业结构性改革措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山居民俗等乡村旅游。继续推进徐霞客地理认证标识包装宣传推介,将观光旅游与林果采摘、特色美食品尝、山居民俗体验和红色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加强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
(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1. 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重点水源林建设、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推进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和城镇绿地系统建设。严格管理矿产开发,绝不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守住绿水青山。
2. 弘扬生态文化。加大对各民族优秀传统生态理念的传承和弘扬,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忧患意识。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引导城乡居民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引导各族群众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环境保护、节能降耗、造林绿化、护林防火等目标任务。
(七)着力增强法律意识,持续提高保障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我们要在遵守法律基础上,不断教育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自觉形成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习惯,积极利用好“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月”载体,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论述、民族法律法规纳入年度培训内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知识、政策宣传,引导汉族群众自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教育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服从管理,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法律意识。(富民县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