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讲,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休戚相关、命运相连的联合体;“交融”涵盖了相互交往交流、融通融合和共同享有之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社会化的产物。从史料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有的特质,各民族总是在不同的朝代以不同的方式和地域范围“交融”而汇聚,孕育着和创造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既多元又统一、既个性又和谐的民族千年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因此,各民族的相互“交融”不仅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而且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本文试从历史的维度来谈一谈这种“交融”的天然性,即哲学的“自觉存在”。
一、 中华民族共同开拓脚下疆土的自觉存在
据史料记载,在遥远的远古时代,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尤其是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自此,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已经不是过去简单的你来我往和互动,而是牢牢打下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大一统”血统,在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指导下,各民族共同开拓脚下的疆土就成为自觉。自秦始,秦开拓疆土340万平方公里,第一次明确划定中国版图;两汉最鼎盛的时代开拓疆土约为1040万平方公里,涵盖了今天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并且从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一步实施“大一统”政策,陆续在今天的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设置郡县,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北的羌地设护羌校尉,在东北乌桓地区设乌桓校尉,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些边疆民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版图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王朝思想深入到各民族各阶层。从此,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不断得到巩固,统一的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
二、 中华民族共同铸就古老文明的自觉存在
中华文明五千年,各民族在创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铸就了令后世叹止的中华文明。夏商周时期,有“华夷之说”、“华夷之辩”、“用夏变夷”的历史记载;秦皇汉武时期,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隋唐时期,隋文帝“溥天之下,皆曰朕臣”华夷同重,唐太宗“爱华夷如一”,“文成公主、金成公主入藏”等开明的民族政策成为历史之佳话。据史料记载,隋唐结束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战乱,但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基础上建立了比汉朝疆域更为广大、民族更为众多的统一格局。两宋时期,曾多次同少数民族政权交兵,但最终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辽太祖建孔子庙,许多契丹人皆精通经史,金太祖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提出“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边疆文教思想,因此,无论是北宋与辽、西夏的边境贸易,还是南宋大批的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都印证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元朝,忽必烈锐意改革蒙古,“附会汉法”,首创“行省”制度,现在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首次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完整纳入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可以这样说,元朝在多民族统一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实行“遐迩同仁,无分中外”的治边理念,施行“天下一统,满汉无分别”、“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制度措施,不仅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三、 中华民族共同构筑优秀文化的自觉存在
古老的中华文化之所以令世界瞩目,除了它的精彩纷呈和博大精深外,更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思想和“各民族文化交融共享”的真实情怀。从儒、道、墨、法、兵、医等的诸子百家,笛、胡、筝、《高山流水》《广陵散》、国画、壁画等琴棋书画,中土文化、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等的地域文化,到礼节、婚嫁、祭祀(祖)等民风民俗和地方民族的节日文化,无论是古典籍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名作,还是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建筑奇迹;再有,就是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到现代的汉服及受民族元素影响的各种服饰,各少数民族独有的佩饰等,展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四、 中华民族共同熔铸伟大民族精神的自觉存在
各个民族虽有多元,但却更是一体的,其根源在于千百年来孕育而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分封诸侯管理地方的统一局面,虽后经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但又由秦统一,并且秦汉王朝完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和强化了国家的统一。此后,虽几经“分分合合”,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分则统一”总为大势。在漫漫历史之长河中,古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有诸如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爱国者为了捍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统一被后世赞许而流芳百世。到了近代,国家失去了独立,民族失去了尊严,人民失去了幸福,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同样有诸如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光绪年间左宗棠率兵驱逐沙俄收复伊犁捍卫领土主权、中法战争中老将冯子材反击法国侵略军、甲午海战中北洋官兵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等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随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护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综上所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拥有的“大好的锦绣河山、悠久的古老文明、璀璨的优秀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和团结统一的历史辉煌,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守护好、传承好与发展好。今天,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坚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团结等方面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出“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无穷力量,守护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美好图景,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从自在自觉走向自信自强的伟大转变。(富民县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