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好”——晋宁哈尼族群众的肺腑之言

2021-09-23 14:16 来源:晋宁区委统战部

1

这是一幅拍摄于2007年2月14日的照片。

照片中,两位身着少数民族节日盛装的长者抬着一块绛红色的匾牌,敬献给中共晋宁县委和晋宁县人民政府。虽然没有经过精心地雕饰,但这块普普通通的木质匾牌上镌刻着的“共产党好”四个金色大字却格外地醒目,并把当地100多名哈尼族群众最想说的话真实、准确、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这些群众就是当年晋宁县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委会小石板河村的哈尼族同胞,拍摄这幅照片的当天,是他们村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天,也是全村群众永志不忘的一天:经久不息的鞭炮声、欢庆热烈的锣鼓声、喜气洋洋的彩旗和春满人间的勃勃生机把这个小山村紧紧包裹。这天,40套崭新的“小洋楼”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到来前交到了当地40户哈尼族群众的手中,136名群众也把对党的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铭刻在了自己的心里。

一幅照片的背后,是值得珍藏的许多记忆

办学,让子孙后代不再“睁眼瞎”

因有一条小石板河由东向西穿流过寨子,晋宁唯一一个哈尼族群众聚居村——小石板河村由此得名。这是一个山青水秀,堪称“世外桃源”的地方。但是,层峦叠嶂也让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哈尼族同胞倍受交通闭塞带来的各种苦楚,其中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村里的人不识字。

长期以来,小石板河村没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人。1956年建立合作社的时候,村里竟然连一个记分员都找不出来……

不能再让子孙后代继续当“睁眼瞎”了!这是小石板河村群众的心声,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牵挂的事。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1962年9月,小石板河小学正式开学,适龄儿童不分男女,全部入学。尽管办学条件异常简陋,但却让大山里的哈尼族群众从此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与其他地方的艰苦办学历程相比,小石板河小学经历的困难要多出许多。其中,语言不通的问题在当年就曾困扰过人们很长一段时间。村里的群众只会说哈尼话,连相邻村的彝族话也听不懂,更别说普通话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到村里任教呢?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当年晋宁县的相关部门终于挑选到了一位名叫法玉珠的彝族回乡知识青年。他当时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关键是还懂汉、彝、哈尼三个民族的语言,简直就是最理想的人了。就这样,法玉珠成为了小石板河村哈尼人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教师,为山村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后来,到小石板河小学任教的老师,都是一边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一边教学。课堂上,别具一格地交替使用三种语言:朗读课文时用汉语普通话,课堂讲解的时候用汉语方言,当山里的孩子们一时理解不了知识点时,又再用哈尼话或者彝话耐心辅导。

在这样一幅音韵美感十分独特、民族色彩非常炫目的生动图卷背后,一批又一批聪颖、好学的哈尼族儿童茁壮成长。

乔迁,让山区群众住上“小洋楼”

架通幸福桥

小石板河村外曾经有一条锈迹斑斑的铁索桥,一度是当地群众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湍急的河水、摇摆不定的桥面,让每一个从这里经过的人都不免望而却步。但这却是小石板河村群众的“交通要道”,一旦遇到山洪暴发,河水漫过桥面时,村里人连这样的通道也没有了。 

2006年下半年,这条记录了当地人无数艰难步履和辛酸过往的铁索桥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在铁索桥旁,一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河的两岸,当地群众从此告别了飘摇在铁索桥上担惊受怕的日子,以此为标志,小石板河村群众的生活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这座桥,自然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幸福桥”。

建设新农村

让小石板河村的哈尼族群众感受到幸福的还远不止这一座坚固的大桥。走过这座“幸福桥”,人们可以看到小石板河新村宁静、祥和的景象。一排排别墅一般的新居与四周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揉和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置身在这幅画里的所有哈尼族群众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生活环境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入住新村后的他们时常会站在自家的新居顶上,怀着各种难以名状的心情眺望不远处的老村:与新村仅一河之隔的小石板河老村曾给全村人留下了太多酸涩的记忆。

小石板河村位于晋宁、易门、峨山两市三县(区)的交界处。由于全村的房屋曾经都建在极易产生滑坡的山体之上,“地质灾害”四个字始终都是过去小石板河村群众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起,为躲避灾害,全村前后共进行了三次整体搬迁,有的群众搬家次数竟达四、五次之多。

虽然经过多次搬迁,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选址,加之经济等原因,小石板河村还是一直处在山体滑坡带上,群众因搬迁而返贫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小石板河村的困境始终牵挂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心。原中共晋宁县委、晋宁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多次实地调研。为解决群众的安居问题,县委、县政府多次邀请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进行实地勘察、论证。

2006年,小石板河村被列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示范村,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举各方之力,多方筹措建设资金300多万元,又经专家勘测选址,征地14亩,重新规划建设新村庄。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再加上受多次搬迁的拖累,小石板河村群众的经济条件较差。要完成大规模、高标准的整村搬迁工程,面临的困难不小。为此,原晋宁县的各级党政组织很是花费了一番苦心。

小石板河村整村搬迁工程,最大的难题在于建设资金的短缺。在各方的鼎力帮助和无私支援下,重重困难被逐一克服。市、县、乡各级真正体现出“八方支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纷纷筹资。当地各族群众的建设热情也空前高涨,积极为整村搬迁出力。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40幢标准统一、设施配套、户均83.15平方米的砖混小楼拔地而起,一个街道整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的新面貌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小石板河村克服了艰难险阻,实现了整村搬迁,彻底解决了山体滑坡对村庄的威胁,哈尼族群众从此彻底告别困扰了他们几十年的地质灾害之苦。

真情感党恩

在整村搬迁过程中,当地群众每家只出了5000元钱,就住上被他们称为“小洋楼”的新楼房。群众的心里面都很敞亮,他们说,要不是党和政府心里装着老百姓,我们山里人无论如何也住不上这么漂亮的安居房。

在小石板河新村里,有两个最让人难忘的特征:一个是每家每户的房顶上赫然写着一个斗大的“福”字,另一个就是家家户户在房屋正中央高高悬挂的中央领导的画像。从整村搬迁进新居的那一刻起,这些淳朴的哈尼族群众对建设和谐、美好新生活的信心更足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与爱戴之情也溢于言表。他们说:“自从搬到新村以后,再也不用为房子的安全问题胆战心惊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晋宁区委统战部 供稿